入藥部位
果實。
性味
味苦、微辛,性寒。
歸經
歸肺、大腸經。
功效
清肺降氣,止咳平喘,清泄大腸。
主治
肺熱咳嗽,痰壅氣促,肺虛久咳,腸熱痔血,痔瘡腫痛,水腫。
相關配伍
1.治傷寒後肺氣喘促:馬兜鈴一分,木通(銼)一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紫蘇莖葉一分。上四味,粗搗篩。每服五錢匕,水一盞半,入燈芯十五莖,棗三枚(劈破,同煎至七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二。(《聖濟總錄》馬兜鈴湯)
2.治肺臟虛實不調,痰滯咳嗽,面目浮腫,頰赤虛煩:馬兜鈴、麻黃(去節)、五味子(炒)、甘草(炙)各一兩。上搗篩,每服三錢,水盞,入砂糖少許,同煎至六分,食後臨臥去滓溫服。(《普濟方》馬兜鈴湯)
3.治肺熱咳嗽,氣急喘促:馬兜鈴七枚,桑根白皮(銼)三兩,甘草(炙)二兩,升麻一兩,燈芯一小束。上五味㕮咀,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匕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,一日三次。(《聖濟總錄》)
4.治久嗽不愈:用馬兜鈴五錢,蔞仁霜二錢,北五味一錢。俱炒共為末,每服一錢,早晚食後白湯調送。(《本草匯言》)
5.治血痔諸瘺瘡:用馬兜鈴一兩,甘草五錢,懷生地,於白朮各二兩。作五劑,水煎服。(《本草匯言》)
6.治久水,腹肚如大鼓者:水煮馬兜鈴服之。(《千金要方》)
7.治肺氣熱閉,下為癃閉或為淋澀:用馬兜鈴、懷生地各三錢,生甘草一錢,茯苓、木通、燈芯草各一錢五分。水煎服。(《本草匯言》)
8.治心痛:大馬兜鈴一個,燈上燒存性,為末,溫酒服。(《摘玄方》)
9.治瘰癧久不消:用馬兜鈴三錢,當歸、生地各二錢,牡丹皮一錢。日飲一劑,漸消。(《本草匯言》)
10.治鼻淵:馬兜鈴五錢,麻黃三錢,五味子一錢,甘草一錢,水二鍾,煎一鍾。加黑砂糖少許。臥時溫服即愈。(《外科大成》馬兜鈴散)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3-9g;或入丸、散。止咳清熱多灸用,外用熏洗宜生用。
使用注意
本品味苦而寒,內服過量,可致嘔吐。虛寒喘咳及脾虛便泄者禁服,胃弱者慎服。
炮製
一、採集加工
9-10月採摘,曬乾。
二、炮製方法
馬兜鈴:《雷公炮炙論》載:“凡使,採得後,去葉並蔓了……劈作片,取向里子,去隔膜並令淨,用子並皮,勿令去革膜不盡。”《聖惠方》:“細銼和皮子。”《扁鵲心書》:“去絲蒂。”《活幼心書》:“去老梗。”《綱目》:“為末。”現行,取原藥材,除去雜質,篩去灰屑,搓碎。
炒馬兜鈴:《博濟方》載:“微炒用。”《本草蒙筌》:“去革膜,取向里匾子,入藥劑微炒燥為良。”《得配本草》:“去膈膜,取淨子炒用。”現行,取淨馬兜鈴碎片,置鍋內,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色變棕黃色,偶有焦斑,取出放涼。
蜜馬兜鈴:煉蜜適量,開水稀釋後,加入淨馬兜鈴碎片內拌勻,稍悶,置鍋內,用文火加熱,炒至不粘手,取出放涼。每馬兜鈴100kg,用煉蜜25kg。蜜馬兜鈴偏於潤肺止咳,多用於肺虛咳嗽。
形態特徵
北馬兜鈴,又名臭瓜蔞、茶葉包、臭罐罐、吊掛籃子《中國植物志》。草質藤本。葉紙質;葉柄柔弱,長2-7cm;葉片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,長3-13cm,寬3-10cm,先端短尖或鈍,基部心形,兩側裂片圓形,下垂或擴展,邊全緣;基出脈5-7條。總狀花序有花2-8朵生於葉腋;花序梗和花序軸極短或近無;花梗長1-2cm,小苞片卵形,具長柄;花被長2-3cm,基部膨大呈球形,向上收狹呈一長管,內面具腺體狀毛,管口擴大呈漏斗狀;檐部一側極短,有時邊緣下翻或稍2裂,另一側漸擴大成舌片;舌片卵狀披針形,先端長漸尖具延伸成1-3cm線形而彎扭的尾尖,黃綠色,常具紫色縱脈和網紋;花葯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;子房圓柱形,6棱;合蕊柱先端6裂,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。朔果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,長3-6.5cm,先端圓形而微凹,6棱,成熟時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;果梗下垂,隨果開裂。種子三角狀心形,扁平,有小疣點,具淺褐色膜質翅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
馬兜鈴:草質藤本。根圓柱形。莖柔弱,無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l-2cm,柔弱;葉片卵狀三角形、長圓狀卵形或戟形,長3-6cm,基部寬1.5-3.5cm,先端鈍圓或短漸尖,基部心形,兩側裂片圓形,下垂或稍擴展;基出脈5-7條,各級葉脈在兩面均明顯。花單生或2朵聚生於葉腋;花梗長l-1.5cm;小苞片三角形,易脫落;花被長3-5.5cm,基部膨大呈球形,向上收狹成一長管,管口擴大成漏斗狀,黃綠色,口部有紫斑,內面有腺體狀毛;檐部一側極短,另一側漸延伸成舌片;舌片卵狀披針形,頂端鈍;花葯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;於房圓柱形,6棱;合蕊柱先端6裂,稍具乳頭狀凸起,裂片先端鈍,向下延伸形成波狀圓環。蒴果近球形,先端圓形而微凹,具6棱,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空間6瓣開裂;果梗長2.5-5cm,常撕裂成6條。種子扁平,鈍三角形,邊線具白色膜質寬翅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長環境
北馬兜鈴:生於山野林緣,溪流兩岸,路旁及山坡灌叢中。分布於東北、華北及陝西、甘肅、寧夏、山東、江西、湖北等地。
馬兜鈴:生於山谷、溝邊陰濕處或山坡灌叢中。分布於山東、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。
鑑別
一、藥材性狀:
北馬兜鈴:蒴果卵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,長3-5cm,直徑2-4cm,上端平截,中央微凹,有花柱殘痕;果柄細,長2-6cm;表面黃綠色、灰綠色或棕褐色,有縱稜線12條,由稜線分出多數橫向平行的細脈紋。果實輕而脆,易裂為6瓣,果皮內表面平滑而帶光澤,有密的橫向脈紋;果實分6室,種子多數,平疊整齊排列。種子扁平而薄,鈍三角形或扇形,長6-10mm,寬6-12mm,邊緣有翅,淡棕色。氣特殊,味微苦。
馬兜鈴:蒴果球形或長圓形,基部鈍圓,背縫線縱棱較平直。種子寬略大於長,心形。以個大、黃綠色、不破裂者為佳。
二、飲片性狀:馬兜鈴為不規則的小碎片,表面灰黃色有波狀稜線。種子扁平而薄,鈍三角形或扇形,中央棕色,周邊淡棕色;種仁乳白色,有油性。氣特異,味苦。炒馬兜鈴形如馬兜鈴碎片,表面深黃色,偶有焦斑。蜜馬兜鈴,形如炒馬兜鈴碎片,表面棕紅色,略有光澤,帶有粘性,味微甜。
藥理作用
1.祛痰作用
2.鎮咳作用
3.對平滑肌的興奮作用
4.抗菌作用
現代研究
治療高血壓
相關論述
《綱目》:“馬兜鈴體輕而虛,熟則懸而四開,有肺之象,故能入肺。氣寒,味苦,微辛,寒能清肺熱,苦辛能降肺氣。錢乙補肺阿膠散用之,非取其補肺,乃取其清熱降氣也,邪去則肺安矣,其中所用阿膠、糯米,則正補肺之藥也。湯劑中用多亦作吐,故崔氏方用以吐蠱。其不能補肺,又可推矣。”
《本草匯言》:“馬兜鈴清肺熱定喘嗽之藥也。究其味苦而兼辛氣寒,性速而且輕揚,苦善下泄,辛善橫散,寒善去熱,輕揚而速頗能開達。故《開寶》方主肺熱痰嗽不清,甚致喘脹而氣促者,屢獲奇功。此藥寒平和緩,不滑不燥,不烈不泄,厥狀類肺,故能入肺除熱,氣降熱除,痰嗽喘促自是平矣。”
《本草經疏》:“血痔瘺瘡,無非血熱。況痔病屬大腸,大腸與肺為表里,清髒熱則腑熱亦清矣,故亦主之。”
《本草從新》:“《千金方》單服治水腫,以能瀉肺行水也。”
《本草正義》:“宣肺之藥,紫菀微溫,兜鈴微清,皆能疏通壅滯,止嗽化痰。似此二者,有一溫一清之分,宜辨寒嗽熱嗽,寒喘熱喘主治。究竟紫菀本非大溫,兜鈴亦非大寒,而能抉壅疏通,皆有捷效,洵乎同為肺金窒塞之良藥矣。”
《得配本草》:“得甘草,治肺氣喘急。”
《藥性論》:“主肺氣上急,坐息不得,咳逆連連不可。”
《日華子》:“治痔痿瘡。”
《開寶本草》:“主肺熱咳嗽,痰結喘促,血痔痿瘡。”
《珍珠囊》:“利小便。主肺熱,安(一作清)肺氣,補肺。”
中草藥第四季
中藥材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,目前中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,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,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。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、研究和總結,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套用。讓我們一起完善中草藥的詞條,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這中國的瑰寶。 |